山清水秀13992608067
				 
				![]()
河南话的河南城市?三门峡算一个。
咱先唠唠三门峡咋来的——上世纪50年代末,国家要修三门峡大坝,拦黄河水发电防洪,这工程多大啊?全国抽调了好多建设者,东北的工人扛着机器来了,上海的技术员背着图纸来了,四川的民兵挑着铺盖卷也来了。这些人扎在三门峡一扎根,孩子在这儿生,孙子在这儿长,你说这地儿的口音能跟河南别的地儿一样吗?
我有个亲戚早年在三门峡上班,跟我说最逗的就是开会——东北老大爷一发言,“这事儿咋整?”上海大姐接话,“侬讲对伐?”四川师傅插一句,“要得要得!”底下人听着跟听相声似的,可时间久了,倒也琢磨出点门道:大家为了唠明白,都往“普通话”上靠,慢慢就形成了三门峡自己的话。
有人要说了,河南话不就“中”“恁”“得劲”嘛?三门峡话咋就不算了?我给你举俩例子:河南人管“馒头”叫“馍”,三门峡人直接说“馒头”;河南人说“聊天”爱用“喷空”,三门峡人更习惯“唠嗑”;就连“吃饭”,有些地儿老人还保留着“造饭”的说法——你让郑州人听三门峡话,也得愣个三秒。
前两年有个河北朋友来三门峡打工,在这儿租房子住了半年,跟我吐槽:“刚开始去菜市场,听卖菜大姐说‘这菜嫩得能掐出水’,我还琢磨‘嫩得咋的?能滴水不成?’后来才知道就是‘新鲜’的意思!”还有回他去超市买醋,售货员问“要陈醋还是白醋?”,他用河北话回“要那个酸溜溜的”,售货员愣是没反应过来——得,又得现解释。
要说这事儿啊,还真不能怪三门峡“不正宗”。当年修大坝那会儿,多少家庭背井离乡,把天南海北的乡音都带到了这儿。东北人豪爽,说话声儿大;上海人细致,尾音拐弯儿;四川人泼辣,腔调带点儿拐弯儿。这么一混,就像熬大锅菜,土豆、萝卜、肉片搁一块儿炖,最后端出来的是独一份的香味儿。
现在年轻人倒好,不管老家哪儿的,上学、上班都用普通话,可跟家里老人唠嗑,还是能听出点“祖籍”。我有个邻居,爷爷是四川来的,奶奶是东北的,她说话“晓得”(四川话)和“咋整”(东北话)交替用,她闺女更绝,直接说“妈你说啥呢?”——你说这是三门峡话?还真有点,可又哪儿都不全是。
有人觉得三门峡“不河南”,我倒觉得这恰恰是它的特别之处。河南那么多地儿,郑州有郑州的烟火气,洛阳有洛阳的古韵味,三门峡有啥?它有全国建设者的汗水,有南北交融的口音,有“你家说东我家说西,凑一块儿能唠明白”的实在劲儿。
说到底,语言这东西,本来就是活的。当年秦始皇统一文字,都没把方言灭了,为啥?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音,一方人有一方的情。三门峡话或许不够“河南”,但它够“热乎”——不管你从哪儿来,在这儿住久了,都能听懂那一句“吃了没?来家坐会儿”。
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