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三门峡和小浪底是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两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,它们在功能、影响和历史上的名声上存在一些差异。
"三门峡水坝:" - "位置:" 位于黄河中游,河南省三门峡市。 - "功能:" 主要目的是发电、防洪、灌溉等。 - "历史影响:" 三门峡水坝于1957年建成,初期因未能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黄河泥沙问题,导致水库淤积严重,影响发电和灌溉效果,还引发了上下游的水资源分配问题,因此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争议。 - "名声:" 由于早期设计和管理的问题,三门峡水坝一度背负了较多的负面评价。
"小浪底水坝:" - "位置:"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,河南省洛阳市。 - "功能:" 同样包括发电、防洪、灌溉、航运等。 - "历史影响:" 小浪底水坝于1997年建成,是中国自行设计、建设、管理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。在建设过程中,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和泥沙问题,采取了多种措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。 - "名声:" 小浪底水坝因其先进的技术和环保措施,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。
"名声差异的原因:" 1. "设计理念和管理:" 三门峡水坝在建设初期,未能充分考虑黄河泥沙和生态环境问题,导致一些负面影响。而小浪底水坝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举报 -
三门峡和小浪底口碑不同主要是三门峡水库设计经验欠缺造成的。三门峡水库初始设计考虑泄流能力过小,排沙口过高。
从地形图上可以清楚看出,渭水汇入黄河的大拐弯处,有一块肥沃的平原,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中平原。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组成的狭长盆地,三门峡就在盆地的出口处。此处的黄河经过了黄土高原,携带大量泥沙,如果修建水坝,势必延缓水流速度,造成泥沙淤积,进而抬高河道,对黄河,渭水两岸造成威胁。
三门峡水库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泥沙淤积问题。
原本在渭水汇入黄河的位置,水利上就有一个潼关高程的说法,因为黄河泥沙大,并且在此处大拐弯,会造成淤积,导致渭水排洪不畅。
三门峡大坝的建成加重了这一现象。从1960年9月大坝建成到1962年3月,在一年半时间内,水库淤积15.34亿立方米,潼关高程较建库前抬高4.5m。渭河下游两岸农田受到淹没和浸没,严重危害农业生产,若继续发展,将会严重威胁关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。
所以水利工程专家们及时调整了后续工程思路,暂停了发电功能,拆除了已经安装的发电机组,把蓄水拦沙的三门峡大坝往蓄洪排沙的方向改造。尽可能降低潼关高程。但由于设计排沙空间不足,排沙仍赶不上淤积速度。到1964年10月,三门峡水库330m高程以下库容淤积损失超过60%。于是决定增建2条隧洞和改建4条发电钢管为泄流排沙钢管。改建工程投入运用后,泄流能力提高了将近1倍,减缓了库区淤积,但库区冲淤仍没有达到平衡。1969年6月确定将枢纽泄洪设施进一步改建。决定打开8个施工导流底孔,将15号5个发电钢管的进水口高程由原建300m下卧至287m。也就是降低排沙的水位,进而降低泥沙淤积的高度。
第二次改建工程结束后,库水位315m时的总泄流能力达到原设计2倍,使库区淤积得到很大程度的缓和。由于黄河下游防洪能力提高,1973年10月采用了汛期排沙的方法,自此基本上实现了泥沙冲淤平衡,控制了淤积上延。
但无论如何,三门峡水库修建潼关高程是被人为抬高了,渭水水患更加频繁。渭水水患陕西省首当其中,三门峡水库建设受益方则是河南省。这就造成了一个事实,河南受益,陕西遭殃。于是关于三门峡的争议不断,陕西主张炸掉大坝,河南人文三门峡在控制黄河水患起到了巨大作用,利大于弊。
到了小浪底修建的时候,吸取了三门峡经验教训,排水排沙安排更加合理。加之其主要库容处在山区,水库高程海拔高度低。连带问题少的多。因此小浪底名声很好。
上图为小浪底排沙的壮观场景。
近些年,随着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进步,渭水防洪能力提高,关于三门峡大坝争议逐渐变少。水利工程影响是多方面的,评判一个水利工程是好是坏,站的角度不同结论可能完全不同。任何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。从美国的胡夫到埃及的阿斯旺,到中国的三峡和澜沧江阶梯工程,无一例外都是如此。以后也将继续争论下去。
举报 -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