忘川
“早就该炸掉”?三门峡大坝,这座“新中国第一大坝”,如今却饱受争议,甚至被陕西人民痛恨地喊出“早就该炸掉”!这座大坝究竟是“壮举”还是“败笔”?
三门峡大坝,那可是河南三门峡市的明星工程,新中国的水利界“老大哥”,1957年开动,1961年就闪亮登场了。为啥建它?还不是为了给黄河这个“淘气包”立规矩,保护下游河南、山东的庄稼汉和老百姓。这工程啊,还有苏联专家掺和了一把,不过咱们自家的水利大牛黄万里教授可不买账,直呼:这泥沙堆起来可咋整?但国家心意已决,1955年人大一拍板,陕西那边60多万兄弟姐妹说搬就搬,为这大坝腾地方。
大坝一出手,防洪、发电、浇地样样行,风光一时无两。可时间一长,泥沙这家伙就开始捣蛋了,渭河河床噌噌往上涨,关中平原的生态也开始闹别扭。特别是2003年那场渭河大洪水,简直是给大坝来了个“现场打脸”。陕西的老百姓私下里都嘀咕:这大坝,早该让它“退休”了。
黄河,咱中华儿女的“亲娘河”,但也是个爱闯祸的“熊孩子”。古往今来,它一边滋养文明,一边也不含糊地收“人头税”。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,治理黄河成了头等大事。1955年,全国人大一拍大腿,《黄河综合利用规划》出炉,三门峡大坝就这么上了马。大坝一建,立马成了“黄河第一网红”,防洪、发电、灌溉,啥活都干,希望满满。
不过,从开始建就有人唱反调。清华的黄万里教授直接放话:黄河这泥沙,你挡得住?建了大坝,渭河就得变泥潭,关中平原也得遭殃。可惜,那会儿大家都被“制服黄河”的热血冲昏了头,没人听他的。大坝倒是真给下游河南、山东挡了不少灾,可陕西那边,泥沙问题就像慢性病,越拖越严重。渭河这家伙,河床一年比一年高,洪水一来就像猛兽出笼,风险那是嗖嗖往上涨。2003年,五十年难遇的大洪水,直接把陕西给整懵了,515万群众受灾,1080万亩农田成了水世界,经济损失高达82.9亿元,听着都心疼。陕西的老百姓心里直犯嘀咕:这三门峡大坝,到底是帮咱们挡灾的英雄,还是招灾惹祸的家伙?“干脆炸了它”的想法,在民间那是越传越广。
国家一看这架势,2003年开始动手治理,来了个“蓄清排浑”的大招,还加强了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,想让这大坝改头换面。三门峡大坝呢,虽然经过了一番修整,但问题还是跟那牛皮糖似的,粘着不走。大坝的未来,还是在争议声中摇摇晃晃地往前走。
三门峡大坝的传奇,就像一部讲述理想与现实、进步与代价的大片。它展示了新中国治水的壮志豪情,但也把科学决策的短板暴露无遗。以后怎么在工程效益和生态代价之间找平衡,还得靠咱们的智慧和胆量。



